风险提示:警惕“代理维权”陷阱,守护自身合法权益

更新时间:2025-03-15


案例简介:

2023年12月,消费者李女士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代理维权,不成功不收费”的广告,李女士因对某保险产品的收益不满,希望通过“维权”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便添加了“维权专员”微信,向对方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保险合同、银行卡等个人资料,并在“维权专员”指导下,编造自己“被误导销售”的虚假理由向监管部门投诉。在“维权”过程中,该“维权专员”以打点关系为由向李女士收取了2万元“服务费”,并伪造了系列“维权证据”,提交给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

最后,经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与李女士的耐心沟通,李女士承认了自己通过“维权专员”伪造“维权证据”的事实,并放弃了所谓的“维权”。而当李女士试图找“维权专员”要回“保证金”时,已经无法再联系到对方。

 

案例分析:

01伪造证据涉嫌违法

代理机构常教唆消费者或直接帮助消费者伪造录音、签名等材料,投保人故意提供虚假材料将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02信息泄露风险巨大

“代理维权”中,消费者需按照不法分子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资料,这些资料极有可能被转卖或用于网络诈骗,2023年某省破获的“代理维权”团伙非法出售公民信息达15万条。

03经济损失和保障丧失

“代理维权”机构通常收取高额“服务费”,而一旦退保,保险合同将失去效力,这时不但经济上蒙受损失,也将丧失保险保障,得不偿失。

 

案例分析: 

1.理性选择适当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勿受“更高收益”诱惑,投保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保险产品,避免产生不必要纠纷。

2.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产生保险纠纷时,消费者应通过与保险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合法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受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避免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3.注重保护个人信息

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