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在身边丨警惕假冒金融APP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更新时间:2022-09-29

案例简介

消费者王先生近期因为生意周转需要,通过网络咨询了贷款业务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没过几天,王先生接到自称是某消费金融公司理财经理小李的电话,小李声称可以为王先生办理贷款业务,利率比银行贷款低30%。小李的推荐贷款业务正好符合王先生的需求,王先生随即添加了小李的微信,通过小李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个APP,并根据APP的指引完成操作,获取虚构的10万元授信额度。

随后,小李以需要交纳手续费、账户激活费等多种理由诱导王先生先后向某个人账号转账8000元,当小李再次要求王先生转账时,王先生意识到可能存在风险,明确表示拒绝,并追问贷款审批进度,这时,却发现小李已经把自己拉黑。

王先生辗转找到该消费金融公司的办公职场,工作人员告知公司里并没有小李这名员工,并且发现王先生手机上的APP也不是该消费金融公司官方的APP,疑是他人伪造的,遂建议王先生立刻报案。

 

案例分析

如果伪造APP,通过APP虚构可供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让他人信以为真后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最终财物受到损失,这种情形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所规定的诈骗罪的构成要求,APP的设计者、运营者构成诈骗罪。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不少人办理金融业务时选择通过金融APP来完成,既快速又便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假冒金融类APP”实施诈骗,消费者如不注意辨别,很容易上当。

本案中,不法分子小李的诈骗套路是先以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名义制作伪造的APP,诱导王先生下载伪造的消费金融APP并申请贷款,王先生从伪造的消费金融APP获得了虚拟的授信额度,小李再以发放贷款为诱饵,诱导王先生先交纳各种费用,对于急需用钱的消费者,通常都会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交纳和贷款金额比起来并不算多的费用,以期能顺利获得贷款,然而这并不算多的费用恰恰是不法分子的目标。

 

消费风险提示

小编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一是不要随意下载假冒金融类APP。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在不明网站下载假冒金融类APP。凡是非正规金融服务都要远离,凡是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都要找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

二是不盲目支付所谓前期费用。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是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的。消费者应擦亮双眼,遇到需要提前收费的所谓金融公司,请提高警惕、及时核实、迅速远离,避免上当受骗。

三是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或可能被骗,切勿自乱阵脚,要保持冷静,及时留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