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在身边丨切勿授权“非法代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更新时间:2022-09-29


案例简介

消费者杨女士最近因自营企业发展需要,急需一笔资金,在网上看到有可以快速代办贷款业务的广告,便登记了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希望有专业的贷款公司为自己提供贷款服务。很快,杨女士便接到了一位自称是“XX贷款公司金融服务专家”的李先生来电,并约杨女士见面详谈。

面谈过程中,李先生对各类金融服务侃侃而谈,在详细了解了杨女士的债务、财务和投保的保险等相关信息后,表示只要杨女士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和信息,便可以帮杨女士快速办理高额贷款业务。随后杨女士在李先生的指导下下载了一个“XX快贷”的手机APP,按照李先生要求上传了银行卡、身份证信息,并进行了人脸识别操作,最后一项李先生需要杨女士在电子版的授权委托书上签名,这让杨女士很警觉。杨女士通过上网查询,发现所谓的“专业贷款公司”并不存在,意识到可能遇到了骗子,于是立刻终止了这次代办贷款业务。

 

案例分析

近来,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推出“解决债务”“代办大额贷款”等所谓代办服务,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办金融业务,并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敏感信息。个人金融信息与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高度相关,一旦泄露可能对个人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掌握的个人金融信息实施精准诈骗,甚至恶意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等。各地监管机构已多次发布相关风险提示。

本案中,李先生“帮助”杨女士办理“贷款”手续时,因需要杨女士签署电子授权委托书,引起了杨女士的警觉,立刻终止了办理所谓的贷款业务,否则杨女士提供的个人敏感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个人财产也可能会受到不法侵害。

 

消费风险提示

小编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一是拒绝非法代办业务行为。消费者应珍惜个人信息,警惕参与委托代办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不轻信虚假承诺,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二是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消费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

三是要认真阅读各类金融服务的合同条款。消费者不要随意签字授权,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虚假宣传,不要轻信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以外遇到的所谓“贷款推广人员”。

四是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消费者切勿将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金融信息。